學術研究
畢業論文
線型影像感測器在非接觸式脈診與穴位量測上之應用
姓名 : 林志傑
指導教授
張榮森
論文摘要
在於設計一個使用線型感測器搭配非接觸式的光學三角量測技術發展一套量測人體表面微小位移量變化的監測系統。以此研究人體穴位上細微的跳動情形,使得位移數據能以定量的檢測,不僅解決目前穴道上的變化難以被量化及診斷無統一標準的問題,更可以深入探討人體中各種經脈細微的分別,並將頻率、能量與中醫經絡理論聯繫起來。
本研究系統設計之重複量測精度設計可達 ± 2.5μm,量測速度為每秒鐘200次。可準確地檢測出人體穴位上微小的位移量的改變並將其紀錄成為隨量測時間改變的振幅變化情形,再利用所紀錄之振幅變化數據藉由傅立葉轉換 (Fourier Transform) 轉換為頻率。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說明「手太陰肺經」上的「太淵穴」位於血管位置亦為脈搏的「寸脈」,所以跳動訊號較強,其量測結果為在1.2Hz有峰值反應,為0.20Hz基頻的六倍。由於也是脈搏位置可推估心跳相當於每分鐘72下。2.4Hz 亦有明顯峰值反應,計算為0.20Hz 之十二倍頻。而在「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大陵穴」與「內關穴」頻率量測結果其跳動振幅均低於「手太陰肺經」上的「太淵穴」,可看出「手厥陰心包經」穴道的跳動的能量極低。「內關穴」於0.44Hz左右有最大值,「大陵穴」則為0.22Hz。依據研究結果可看出「內關穴」其反映的頻率為「大陵穴」頻率的兩倍,兩穴位處於同一經脈之振動頻率是基頻的整數倍諧波信號關係。實驗結果也說明「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太陰肺經」上的所偵測到的主要頻率不相同,差異了0.02Hz。
微觀來看「手厥陰心包經」量測結果有明顯的 0.22Hz 諧波,也含有較低的0.35Hz的諧波成份。「手太陰肺經」量測結果 有明顯的 0.20Hz 諧波,也含有較低的0.15Hz的諧波成份。本研究可說明每條經絡上都承載了很多頻率,無法用單一波動來表達。然而,經絡所代表的每個器官具有與它對應的一列頻率信號。藉由「手太陰肺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的頻率比較也證明不同經絡分別具有各自的優先頻率,不同頻率的運行機制會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