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欄

首頁 公佈欄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我恐龍研究 登《自然》年度精選影像 資料來源:台灣醒報  刊登日期:2013-12-18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

台灣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合作的「恐龍胚胎學」研究,將在19日刊登於《自然》期刊年度影像專集。學術界首屈一指的《自然》期刊,在每年年終時,會挑選該年度最具代表性的11至12張照片,集結成年度影像精選。由中興大學榮譽教授黃大一領導的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以恐龍胚胎學研究榮登《自然》封面,現在更進一步獲選為年度最優秀影像之一。

學術研究必須具有高度跨領域特性,並對大眾帶來重要影響,才能收錄於《自然》期刊;從每期20餘篇頂尖論文中脫穎而出登上封面,更屬難得。由於《自然》以周刊型式發行,名列年度精選影像幾乎是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2012年精選影像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好奇號」登陸火星表面、奧地利選手挑戰39公里高空「超音速」跳傘瞬間,都是極具科學代表性及藝術價值的年度「驚鴻一瞥」。

黃大一與中央大學教授張榮森、成功大學教授謝達斌、成大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以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江正誠等5人同登《自然》期刊,是國內學界史無前例的創舉。該研究的「主角」,是來自中國大陸雲南祿豐的恐龍胚胎標本,經同位素定年後確認為1.95億年前的化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恐龍胚胎,標本中也包括最古老的恐龍蛋殼。

由於恐龍胚胎化石得之不易,且單一出土地點多半數量稀少,研究者僅能瞭解化石形成「當下」的胚胎發育狀態,無法窺知恐龍出生前的發育過程。黃大一等人在雲南當地發現20幾隻「祿豐龍」胚胎,發育時期各不相同,因而拼湊出恐龍發育全貌,建立全球第1套恐龍胚胎學系統,更透過不同胚胎期大腿骨的變化發現,小恐龍也會在蛋裡「動來動去」,是目前最古老的蛋內運動證據。

台灣團隊對該研究的貢獻,主要是運用「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在祿豐龍胚胎骨骼中,發現有機物殘留。計畫主持人之一的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賴茲表示,該殘留物質很可能是骨骼組織主要成分之一的膠原蛋白纖維,比過去所發現含有類似有機殘留物的化石,在年代上早了1億年。

「很多人認為恐龍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距離生活太遙遠,殊不知基礎科學才是應用的根本。」黃大一解釋,許多食物浪費都是保存不易造成,一旦解開有機物質「長久保存」的奧秘,或許就能發展保存營養物質的新方法。相同的理論或許也能解釋,由古代脊椎動物骨骼化石製成的中藥材「青化龍骨」,係因有機物隨著年份分解比例不同,而造成療效差異。

原文轉載自【2013-12-18/台灣醒報 】






地址: 320317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國鼎光電大樓 電話: 03-4227151 ext 65251 傳真: 03-4252897 Email: ncu5251@ncu.edu.tw
Copyright © 2005-2024 Department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