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欄

首頁 公佈欄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臺灣鍍膜推動者─李正中講座教授專訪 資料來源:研發處電子報  刊登日期:2015-02-11

光電系 李正中教授專訪

刊登日期:2015-02-10   採訪 / 撰文:鍾佳玲


臺灣鍍膜推動者─李正中講座教授專訪

學歷:美國亞歷桑納大學光學中心博士
現職: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薄膜技術中心主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暨台達電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專長:
薄膜光學、真空技術、光學薄膜之製鍍及測試、干涉光學、光學工程、光學薄膜與色彩顯示、有機光學膜
榮譽:
2005年中央大學特聘教授獎、2005&2008年中央大學傑出研究獎、2005-2008年國科會工程處光電工程學門召集人、2006年SPIE Fellow、2007年OSA Fellow、2007年中央大學績優技轉獎、2007年行政院經濟部產業深耕獎、2009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09-2014年中央大學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2009&2010年SPIE Fellows遴選委員會委員、2009&2010年科技部傑出技術移轉獎、2011&2012年SPIE Fellows遴選委員會主席、2009年中央大學光電講座教授獎、2009年中興大學薄膜講座教授獎、OPTIC 2013國際會議主席、2014年中央大學績優專利獎、2014年台灣鍍膜科技協會卓越貢獻獎、2014年中華民國光電學會光電工程獎

連結:李正中教授個人網頁


2013年,美國光學學會(OSA)國際頂尖期刊《Applied Optics》在創刊滿50週年之際,表彰對人類社會貢獻良多之全球前五十名光學專家學者,全亞洲地區入選五位,臺灣更僅只一位。

這位臺灣唯一「上榜」的學者正是李正中教授,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光電講座教授暨理學院院長,他是目前國內光學薄膜領域多項技術的先驅,是臺灣第一位利用「離子助鍍法」研究薄膜材料之光學與非光學特性者;並以光學干涉原理完成世界第一台薄膜膨脹與應力精密量測儀,有「臺灣鍍膜推動者」之稱。

近年科技部大力推動產學大、小聯盟,引導學界研發能量投入產業界,但早在24年前,李正中教授便已開始輔導國內廠商進行研發,僅領微薄顧問費,卻盡力將產品技術提升至國際水準,足以與全球企業相互競爭,讓廠商們都十分感激:「李教授是真心為產業界著想!」

國內光學鍍膜第一把交椅
獲獎頻仍,卻儉樸過日

於2012年榮獲美國光學學會(OSA)Fellow和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Fellow雙桂冠,並曾獲邀擔任SPIE Fellows遴選委員會主席的李正中教授,因其於光學薄膜領域的貢獻,獲獎頻仍,是國際首屈一指的專家學者,但私下卻十分儉樸,且相當有親和力。

採訪當天,李教授剛結束忙碌的會議行程,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專訪。言談間總帶有濃濃哲思的他,一件紅褐色的外套穿了十幾年仍捨不得換,他的解釋是:「這件外套每年只穿三個月,十年累計起來也不過兩年半而已,東西不用多,夠用就好。」認為過度浪費不僅不需要,也會對環境與自然資源造成壓力,其愛物惜物與務實精神也同樣反映在他的科學家性格上。

在大學教授中,李教授也顯得有些「另類」,淡泊名利的他,不論研究或教學總是以回饋社會為目標,即使早已過了可以退休的年齡,卻沒有選擇早早退休享受生活,而是選擇續留教職,為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念。

「我早在15年前就可以退休,但我沒有選擇這條路,為什麼?就是理念的問題。」如此單純的理由,在現今爭名逐利的社會風氣中,顯得有些不可思議。「我在這裡盡責地把應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死去以後,有神問我在人間做了什麼事情,我可以問心無愧的安然與對。賺錢不是唯一目的,讓人類生活更文明、更幸福才是我們要努力的事情。」科學家的良心與社會責任,是李教授一路走來秉持的原則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協助產業技術及設備升級

為實踐自己的理念,1991年,在「產學合作」這個名詞尚未發明之前,李正中教授便早已開始了與產業界的合作,希望透過輔導國內產業升級,不僅提升競爭力,也讓社會更進步。

但當時國內的鍍膜產業普遍存在一項難題,由於自主研發需要大量投資,處於成長期的小公司無法負擔龐大的投資經費,但向國外直接購買技術又須承擔風險,不僅高價買來的技術可能是二流技術,如果過程中不慎洩漏了產品情報,造成對方產品先一步上市的結果,便得不償失,因此技術改良的腳步十分緩慢。

後來有些廠商打聽到李教授擁有先進技術,便尋求協助,他也慨然應允,開始擔任顧問。「事實上這些(產學合作)我們已經做了十幾年了,走在政府思維之前。」他於2005年擔任國科會光電工程學門召集人之初,就曾提出建議,要將教授手中的資源釋放給產業界,次年內部達成共識,學者不僅可申請個人研究案,也可申請產學合作案,為學界與產業界的合作搭起橋樑。

「我的理念是,學校拿納稅人的錢,除了寫論文升等外,還要服務社會、回饋社會。」他認為產業界的確需要學界支援,以協助產業升級,因此一方面積極輔導廠商,將技術移轉給產業界;另一方面教育英才,為光學鍍膜領域先後培育出近兩百位碩博士生,為的就是實踐自己回饋社會的理念。

成立薄膜技術聯盟
學界+產業界攜手,DOUBLE給力

近年國科會改制科技部後,戮力推廣產學結合,為因應政策走向,「產學小聯盟」計畫於101年11月公告,針對不同產業所共同需要的關鍵技術,補助大學設置核心技術實驗室進行研發,一個實驗室就可以同時串起許多產業的技術開發。以研發技術為主軸,國內共同領域的教授成立聯盟,並邀請相關業者加入聯盟成為會員,以縮減產學之間的隔閡。

其實早在2004年,為推廣薄膜技術並培養薄膜相關人才,李教授就成立國立中央大學薄膜技術中心,2012年為配合「產學小聯盟」政策,薄膜技術中心擴大服務對象,於2月成立薄膜技術聯盟,由李正中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結合會員(業者)之間的長處及所需,與會員簽訂合作計畫來共同開發新產品或新製程。

「產學聯盟我們十幾年前就開始做了,但成果還可以更好!」新成立的薄膜技術聯盟是產學合作的一個新平台,目前聯盟擁有7台鍍膜設備與9台貴重量測儀器,不僅提供鍍膜與量測服務,亦提供完整的專業諮詢,兩年來已有9家廠商加入,未來仍將陸續與產業合作,共同提升技術並研發新產品。

技術移轉創新機
從教學到研發,絕不留一手

1991年開始的產學合作經驗,促成了後來技術轉移的成功。自2006年起,李正中教授已執行過9個光學薄膜相關的技轉案(個人專利達26項),第一件「以導納軌跡圖做膜成長的光學監控」技術,授權國內科技公司,研發的是鍍膜機,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00年時,一台國外進口的鍍膜機約要5、6千萬,我們開發的機器價格不到一半!」臺灣第一台光學鍍膜機於1993年問世,是由李教授一手打造,當時並非作為商業用途,而是放在實驗室中用來訓練學生,20年來,當初的原型機一直還放在實驗室裡,幾乎所有李教授的學生都曾經使用過。(如下圖)

2006年李教授要將技術移轉給業者時,更將原來的鍍膜機改良並擴展功能。「我的概念是,廠商從我這裡得到的技術一定要比我更進步,學生一定要比我更厲害,才可以畢業。」他認為不論是教學或技轉,絕不能藏私或留一手,這種陋習是阻礙人類進步的一大因素,所以他自己也身體力行,與他合作過的廠商都知道,拿到的絕對是第一流技術,很多廠商接受輔導之後,技術也提升至國際水準,他也以此教育學生,拿納稅人的錢做研究,就必須回饋社會。

從2006年的鍍膜機技轉案開始,2008年授權的「高流明DLP合光稜鏡」技轉案、2008到2010年授權「多層膜濾光片」的技轉案,再到近年授權的「提高觸控面板透明度技術」,李教授表示幾個技轉案彼此之間都有關聯性,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背景與實作經驗,才能得到產業界的信任,因此他建議學校應該推廣產學合作,讓業界知道教授們手中有那些寶,才能在產業界建立起口碑。

技轉以服務為目的
技轉金多寡,以能為買方增值多少為考量
透過技轉提供廠商一流技術不稀奇,更特別的是,技轉金的金額居然是以可以為業者增加多少產值來考慮而常由業者自己開價!

李正中教授表示,自己並不追求高額技轉金,因為業者能由技轉技術獲利並提升公司技術層次才是重點,所以常由業者自己開價,原因是他認為「(廠商)必須衡量它願意付出多少,要心甘情願。」不過李教授也強調,單以研發成果而論,其技術價值遠遠超過技轉金,以2011年「提高觸控面板透明度技術」技轉案為例,有外國廠商在臺灣投資研發同樣的技術,其中以百萬美金聘請工程師負責該項技術,但是李教授卻以相對非常優待的低價授權給台灣的科技公司,等同送給業者一項大禮。

透過技轉扶植業者,一方面提高產品競爭力,把臺灣推向國際舞台,另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而改善人類生活,才是李教授從事研究工作的最終目的。但他也坦言,一直以來,不乏有企業廠商想以高薪挖角,有次一間國內知名企業甚至出一億高價邀請李教授任職完成該公司所需要的技術,但他認為該技術他可以指導學生做即可完成,他個人比較有興趣成立研發部,這樣才能把以代工為主的企業型態轉型成高科技公司,他的理由是:「這樣(企業)在世界上才能有領先品牌的產品,並且可以永續經營」,對李教授來說,高科技產業不僅有國際競爭力,也要有高品味的科技文化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最終在李教授的堅持下,他還是放棄高薪續留教職,連他自己都笑說,一定有人心裡認為我是傻瓜。一億和一個大學教授的薪水相較,孰多孰少,是個簡單的數學題,但要選擇哪一方,卻是個複雜的人生課題,李教授選擇了遵循自己的理念,從一而終。

高科技產業養成不易
政府和學界聯手,共創商機

光學與高科技產業的關係密切,國內高科技產業因為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因此發展困難、生存不易,不少大廠雖為國際級規模,但仍以代工為主,而缺乏技術研發。李教授感慨,與國外相較,臺灣經營超過50年的企業寥寥可數,其中高科技產業更是少之又少,原因就出在利潤上。

「每投資10年才能研發一項產品,利潤雖然低,但相對地幾十年後,要取代我就要花更長的時間,所以只要熬過這一關就能領先。」李教授說,他建議剛開始政府和學校應該要出手協助,讓廠商能夠渡過前面20到30年的成長期,才能培養出能在國際競爭的高科技產業,所以他才不計較技轉金,就是希望能幫助業界成長。目前部分國內企業雖有成立研發部,但還是侷限在短期產品研發上,例如開發明年度要上市的產品等,投入的資金規模還是太小,計畫也不夠長遠。

「國外大企業研發經費普遍佔營收的3%到10%,高科技公司甚至會到30%,這樣的資金可以做很多事,但國內廠商普遍缺乏這種觀念。」為節省研發開銷,國內廠商習於向國外購買技術,缺點就是容易受制於人,且無法拿到一流技術,連帶地影響產品競爭力。但近年仍有少數企業開始積極從事自主研發,2014年起,我國最大的半導體公司開始自行發展光學技術,並尋求國內學界奧援,李教授目前已正式和該公司合作研發光學相關技術。

鍍膜要成功,檢驗是重要關鍵之一。但檢測儀器大多很昂貴,有時也無法量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因此李教授的實驗室有不少自己開發的檢測儀器,最近一項是膜層折射率表面與輪廓量測儀,量測速鬥很快,不怕震動,不僅適合量測光學薄膜的光學特性,同時也可以量測薄膜的二維空間分布,因此也適合半導體等非光學表面輪廓的分析。

李教授表示:「高科技和代工的模式不同,它發明出來不是要make money而已,某種程度它是個culture,是優質的文化才能改變我們人類的文明和生活,這改變不是讓我們更勞累,而是讓我們生活更美滿。」即使客觀環境對發展高科技產業有種種限制,但他仍不改初衷,不計得失地投身研究與教育工作,希望用有限的人生創造無限的影響力,讓科技不只是科技,而是改善人類生活、文明與自然環境的一帖良藥。












地址: 320317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國鼎光電大樓 電話: 03-4227151 ext 65251 傳真: 03-4252897 Email: ncu5251@ncu.edu.tw
Copyright © 2005-2024 Department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隱私權政策聲明